7月11日,記者走進位于西瀨古街的下瀨龍舟展覽館內看到,爐火映照下,西瀨碼頭會館館長黃業曉正小心翼翼地翻炒著鍋中的鹽粒,待溫度升至約180攝氏度,金黃色的花生傾瀉而下,空氣中逐漸彌漫開多種香料與花生交融的濃香。半小時后,一顆顆飽滿酥脆、表皮完整的花生映入眼簾。
“掌握火候是關鍵,需要不斷地翻炒,直到聽到‘啪’的爆裂聲,就成功了。”黃業曉說,這樣制作出來的花生入口即化、酥香可口,是陽江傳統民間美食“豆米泳”花生的靈魂所在。
就在上個月,“廣福龍”杯2025中國粵點(早茶)創新交流大賽在廣交會展館舉辦,黃業曉團隊以指定作品“蝦皇皮彈云吞餃”和自選作品“‘豆米泳’花生”驚艷全場,一舉斬獲金獎。黃業曉認為,這枚沉甸甸的獎牌,不僅是對團隊技藝的認可,更意味著陽江老味道再次走進了大眾視野。
為何執著于“復興”一顆花生?黃業曉的答案里藏著濃濃的鄉愁。“小時候,同學曾與我分享‘豆米泳’花生,好吃到要嘬手指,這道美食讓我至今難忘。”黃業曉回憶,“豆米泳”花生的由來,有一個傳奇的民間故事,其創始人蔡泳是一名身高僅1.15米的侏儒男子,民間稱其為“豆米泳”。上世紀80年代,蔡泳獨創炒花生工藝,從推著手推車沿街叫賣,到憑借獨特的風味和過硬的質量,將“泳記豆米”打造成名噪一時的品牌,遠銷全國,香港等地媒體爭相報道他的勵志故事。
然而,歲月更迭,“豆米泳”花生制作技藝已經失傳。2019年,在外務工的黃業曉決心傳承發揚蔡泳的匠心精神,返鄉打響家鄉美食文化品牌。為此,他前往廣州、佛山、潮汕等地學習美食文創經驗,同時向陽江文史學者馮崢、陳慎光深入了解陽江美食文化故事。
“我并非專業的廚師,而制作‘豆米泳’花生的工序又繁多且講究。”黃業曉說,首先需選取香味濃的本地花生,清洗后用八角、大茴、小茴、桂皮、香葉、南乳、大蒜等香料慢熬3小時而成的鹵水浸泡整夜,再經數日晾曬徹底脫水,炒制時的鹽溫、火候、翻炒頻率等更是關鍵。在市人社局粵菜大師工作室和陽江多個餐飲企業廚師團隊的幫助下,黃業曉逐漸掌握了“豆米泳”花生的制作精髓,還創新研發了花生糖、花生酥、花生糕、花生月餅、花生蛋卷等深加工食品。
黃業曉表示,如今西瀨碼頭會館已聚集30余名熱愛陽江傳統美食文化的伙伴,他們計劃引入花生干燥機、自動化炒鍋和真空包裝設備等,讓“豆米泳”花生實現標準化、規模化生產,預計各類深加工食品將于今年9月在電商平臺和線下實體店全面推廣。此外,他們還打算通過視頻號“陽江古城古圩味道”推廣陽江美食文化,以“豆米泳”花生美食IP吸引游客走進陽江老城區游玩觀賞,助力擦亮“漠陽味道”區域公用品牌。
關于我們
|
網站幫助
|
網站地圖
|
隱私申明
|
主辦單位: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: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:4417000019 備案序號:粵ICP備16010311號-3 網站報障:0662-3367662
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