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陽風起,紙鷂翻飛。今日,陽江核電·2025陽江國際風箏邀請賽在海陵島開賽,來自國內外運動員齊聚陽江,享受風箏文化的獨特魅力。“中國風箏之鄉”陽江是南派風箏的根與魂,歷經千余年的風箏文化沉淀,既留存著傳統技藝的匠心溫度,也激蕩著時代傳承與創新的活力。這只穿越時光的“南鷂”,如今已從重陽登高的民俗符號,發展為凝聚城市記憶、推動文旅體商融合的重要載體。它正深深融入“綠能之都、海絲名城”的血脈,續寫著傳承與發展的新篇章。
匠心守藝,“南鷂”乘風展現新姿
陽江風箏歷史悠久,是中國傳統風箏“南鷂北鳶”中“南鷂”的典型代表,其制作和放飛技巧自成流派、獨具風采。如今,一代又一代的陽江風箏非遺代表性傳承人,以匠心守護傳統,以創新激活技藝,推動著這項古老民間藝術在當代煥發新生機。
“雙桃”“靈芝”“崖鷹”……在陽江風箏館,各式各樣的傳統手工制作的風箏琳瑯滿目。陽江風箏造型多樣,在題材上汲取自然與人文的養分,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。在制作技藝上,更是融合“扎、糊、繪、放”四藝精髓,展現出精湛的工藝水準。
在傳承中創新,在創新中發展,是陽江風箏生命力延續的關鍵。“我們在傳統工藝基礎上,不斷豐富風箏圖案,融入更多故事與寓意,使其更貼近現代生活。”在工作臺前,省級非遺陽江風箏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梁玉泉一邊認真地烤制竹篾、扎制造型,一邊介紹著自己的新作品《家大業大》:“這件作品以靈芝風箏為基礎造型,融入了南瓜、葉子、花、小雞等圖案元素,象征著孩子們在家庭的庇護下成長,寓意家庭和諧、家業興旺。”
年輕一代傳承人也在接力中賦予傳統新表達。“95后”梁淑嫻是梁玉泉的女兒,也是我市最年輕的省級非遺陽江風箏市級代表性傳承人。
她在傳承中融入“巧思”,開發出鑰匙扣、冰箱貼等風箏元素文創產品,拉近與年輕人的距離。在日常的相關活動中,她會摒棄枯燥的講解,帶領大家“玩著學”,在寓教于樂中傳播風箏文化。
“走出去、引進來”成為推動陽江風箏傳承發展的重要路徑。近年來,省級非遺陽江風箏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梁治昂多次前往北京、天津、濰坊等北方風箏文化代表性城市,通過參賽、參展交流學習,將新技藝、新做法“引進來”融入到本土風箏的制作中。
“比如在材料的運用上,陽江風箏慣用竹、尼龍、砂紙等傳統材料,但北方地區會用玻璃纖維、碳纖維、無紡布、杜邦紙等新材料,使風箏更輕、韌性更強、飛行性能更優。”梁治昂說。
除了材料創新,梁治昂還在繪畫技法和制作流程上嘗試改變。他注意到,不同于陽江風箏慣用的水彩水粉,北方地區多采用工筆繪畫手法,圖案更顯細膩;在板類、軟翅類風箏的制作流程上,他大膽調整步驟,通過先繪后裱的方式,使流程更順暢,成品更精致。
“箏”進校園,年輕一代御風續航
隨著時代的發展,陽江風箏的傳承方式與陣地不斷延伸,呈現出從民間傳承走向校園體系、從興趣培養邁向專業教育的格局,在年輕一代手中“御風續航”。
去年,經市教育局批準,陽江三中成為我市首家招收風箏項目特長生的普通高中。目前已有兩屆學生在這里系統學習風箏制作與放飛技藝,標志著陽江風箏傳承步入規范化的教育軌道。在今年舉辦的第21屆世界風箏錦標賽上,陽江三中風箏隊作為陽江唯一參賽隊伍,斬獲5項大獎,展現出新生代的活力與潛力。
“80后”蘇華夏是梁淑嫻的表姐,同樣是省級非遺陽江風箏市級代表性傳承人,她擔任陽江三中特長生的校外指導老師。在教學中,她發現“00后”和“10后”的風箏愛好者喜歡放飛刺激性的運動風箏,或是更大型的軟體風箏;在風箏制作上,年輕一輩會在制作中融入卡通漫畫形象、流行圖案元素。
“學習制作風箏鍛煉了我的動手能力和耐心,也讓我感受到了非遺的魅力。”利用課余時間,16歲的學生譚茹月跟隨蘇華夏學習風箏制作,經過一年多學習,她已經能將“崖鷹”畫得栩栩如生,還嘗試將擅長的動漫卡通元素融入風箏中去。
在陽江職院,與風箏有關的課程設置更為多元,開設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公選課、體育課以及針對體育教育專業的專項課程。每學期,梁治昂會抽時間來到校內授課,傳授風箏制作和放飛技藝,讓更多對風箏感興趣的學生接受專業化教育。
梁玉泉曾在陽江職院擔任多年校外指導老師,如今,梁淑嫻也緊跟步伐,成為市內多所學校的風箏指導老師,父女兩人積極推動非遺進校園,將風箏文化的種子播撒到年輕一代的心中。
“我和父親是講課搭子,他負責在課堂上制作風箏,我就在現場講解,大家分工合作,將風箏文化帶到陽江的校園里。”今年,在父親的指導下,梁淑嫻還帶著團隊走進江城區特殊教育學校。此外,梁淑嫻還將風箏課堂“開”到廣州市開發區第二小學,并在學校成立風箏社團,開設興趣班和校隊班,教授孩子制作風箏。
風箏為媒,激活城市文化動能
風箏文化在陽江不斷發揚光大,逐漸成為一張傳遞城市溫度、講述文化故事的鮮活名片。它深深融入城市發展肌理,成為連接四方的情感紐帶與文化窗口,持續為這座城市發展注入動力。
“帶孩子親手做風箏,從小了解陽江風箏文化,這樣的研學體驗特別有意義!”近日,陽江風箏館內一場親子研學活動熱鬧開展,近百名家長和孩子聆聽陽江風箏的歷史,親身體驗風箏制作與放飛的樂趣。據介紹,近年來該館年接待研學團隊超百次。
這正是陽江深耕風箏文化的一個生動縮影。這些年,陽江不斷拓展風箏文化的表達場景,將風箏文化符號滲透至文旅活動、消費場景之中,以一根風箏線串聯起濱海資源、非遺技藝與節慶習俗等在地資源,推動文化基因轉化為城市發展的獨特競爭力。
如今,陽江重陽登高“放鷂”的習俗依然在延續,并與現代體育賽事完美融合。在市區鴛鴦湖南國風箏場、海陵島、沙扒漁港、那龍河邊等地,來自各地的風箏愛好者常常聚在一起,各色風箏在碧空“箏”相斗艷,與美麗的自然風光相映成趣。
悠久的歷史、深厚的群眾基礎,讓風箏早已成為這座城市生動的體育印記。去年,陽江風箏節還入選了“中華體育文化優秀節慶項目”。
這根風箏線所串聯起的,更有蓬勃生長的“賽事經濟”與城市未來藍圖。2025年,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,要探索“體育+”發展模式,做優做強“賽事經濟”。乘著十五運會東風,陽江以“體育+”模式驅動全民健身、文旅融合與城市發展,“風箏之城”更成為它的城市體育性格。
如何持續寫好“風箏+”文章?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局長曾超群介紹,陽江正多維度挖掘風箏文化底蘊。在保護傳承上,將通過數字化手段記錄風箏技藝,同時挖掘背后的歷史故事,進一步豐富其文化內涵。在旅游開發層面,設計專屬的風箏文化旅游路線,既吸引游客體驗,也助力“南鷂”文化走向國際。此外,還計劃把風箏元素融入城市空間與文創產品,再借助短視頻平臺傳播風箏技藝與相關節慶活動,提升陽江風箏品牌認知度。
關于我們
|
網站幫助
|
網站地圖
|
隱私申明
|
主辦單位: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: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:4417000019 備案序號:粵ICP備16010311號-3 網站報障:0662-3367662
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