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23日,廣東海絲館完成展覽升級并開放;同期,毗鄰的廣東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啟動內部試運行。兩館將以一體化的管理模式,打造一座功能互補、氣韻相通的現代化文博綜合體,進一步夯實南海I號世界級考古品牌基礎,擦亮“海上敦煌”品牌,助力陽江建設“海絲名城”。
矩陣展陳與沉浸體驗讓海絲故事“活”起來
作為國內出水文物數量最多的單一考古項目,南海I號已清理文物超過18萬件,其中陶瓷器約17萬件,數量超越相關窯口博物館館藏總和。瓷器中普遍出現的嬰戲紋、菊瓣紋、牡丹紋等紋樣,以及文房用具、熏爐、梅瓶等器型,生動體現了宋人的審美趣味與生活方式。
秉持著“小而精、多而全”的文物策展理念,此次文物展覽突破傳統線性陳列方式,首創“矩陣式”展陳手法,在同一空間內集中呈現逾兩千件宋瓷精品,再現宋代南北十二大窯口“各美其美、美美與共”的壯麗畫卷。
除了在展陳手法上創新,廣東海絲館還著重在展陳設計中突出“平民視角”與“場景敘事”,講好“海絲故事”。全球最長《海絲漫卷》瓷板畫、異國風情場景復原、巨型海螺雕塑等藝術裝置,讓靜默的文物“活”起來。
在“外銷瓷物通萬國”異域風情展區,空間恢弘,鎮館之寶海螺雕杯放大成近十米高的造景,讓小件物品具象化展現,與館建筑融為一體。據介紹,展覽根據瓷物昭示的集散目的地,選取該地區海絲遺址、古建筑、古廟宇及動植物等典型風格場景,結合在此集散的產品文物進行展出,以一個個外銷場景串珠成鏈反映南海I號未竟的旅程和當時的海絲傳播路徑。
此外,該展廳還設置“海絲之眼”光影隧道、星空穹頂、弧形風帆大屏幕,用虛實結合手法,讓景物具象化,讓光影充滿沉浸感,讓觀眾讀懂文物信息,講好中國聯結世界的故事。
值得一提的是,通過對回廊與船體光源系統的改造,公眾還首次獲準走進“水晶宮”內部,多維度、近距離觀察南海I號船體,深入了解世界首創的整體打撈技術,切身感受中國水下考古事業38年來的堅守與探索。
“雙館聯動”構建海絲文化新格局
與廣東海絲館毗鄰的廣東省水下遺產保護中心,是省級重大標志性文化工程,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何鏡堂院士主創設計,以南海I號為起點,“海絲方舟·夢啟陽江”為設計理念。
廣東省水下遺產保護中心是集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研究、陳列展示、教育培訓、交流活動、館藏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遺產保護中心。
中心包括三個常設展廳、一個臨展廳,兩個研學沉浸體驗廳,一個實驗室通廊,一個中庭公共空間。基本展覽主題為“廣東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半世紀”,目前已獲得全國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案例推介大獎。
活動當日舉行了收藏家王恒馮杰伉儷藏品捐贈儀式。其所捐贈的700多件(套)明清時期外銷藝術品以及航海儀等大量航海用具,將有效補充廣東海絲館以宋代為主的展陳體系,豐富其歷史敘事維度。接下來,這批珍貴展品即將在廣東省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展區上新,與公眾見面。
“廣東海絲館文物豐富,能讓公眾深入了解海上絲綢之路歷史、中外貿易史及文化交流史。希望能把海上絲綢之路各個時期的文物一起展出,讓公眾更加認識這段歷史,了解中外文化的相互影響。”王恒表示。
展望未來,廣東省水下遺產保護中心將與廣東海絲館實現“雙館聯動”,推動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展示交流,助力南海I號從水下考古發祥地打造為世界水下考古高地,煥發海絲名城特色魅力。
關于我們
|
網站幫助
|
網站地圖
|
隱私申明
|
主辦單位: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: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:4417000019 備案序號:粵ICP備16010311號-3 網站報障:0662-3367662
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