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鈴鈴鈴……”11月11日下午2時,隨著上課鈴響,陽東區紅豐鎮中心小學六(2)班的46名學生從教室奔向他們熟悉的“陽光小園”——位于校園東南角的那片班級菜地。歷經一個月栽種的蔬菜迎來采摘期,這節勞動教育課主題便是收獲。
紅豐鎮中心小學東南角原是一隅長草的荒地。去年,校長黃衛國叫人開了荒,全校34個班各分得一塊地作為學生勞動課實踐基地,開啟接地氣的勞動課堂。今年1月,紅豐鎮中心小學被廣東省教育廳評定為“廣東省中小學第三批勞動教育特色學校”。
11日,記者走進紅豐鎮中心小學的勞動實踐基地看到,一畦畦菜圃整齊排列,綠意盎然,每塊地頭都立著獨具特色的班牌:六(1)班有點“田”農場、六(2)班陽光小園、五(1)班三味蔬屋、三(1)班悅耕園……每個班在勞動實踐基地各有一塊“責任田”,且每班種植的蔬菜都不一樣,有芥菜、蘿卜、白菜、馬鈴薯、小番茄等等。
“同學們,今天我們采摘自己種的蔬菜。”戶外課堂上,六(2)班語文老師兼勞動課指導老師許俏鳳一邊說著,一邊給學生分發草繩,演示如何將蔬菜從根部擰下,而非連根拔起。學生們彎腰蹲在田壟間,采摘一棵棵青翠的芥菜,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。
“勞動課讓我學會了等待。”學生龔子銘說,從播種到收獲,經過一個月的勞作,他懂得了“收獲前要不斷付出”。學生陳志彬則對“光禿禿的土地冒出綠葉”的那一刻記憶猶新,說看見菜葉子破土而出令人驚喜。當天,他要把采摘的新鮮蔬菜帶回家,完成老師布置的特別作業——為家人做一道菜。學生麥慧妍則感慨:“有時候大太陽也要勞作,知道了種植的不易。”
“我們剛開始翻土勞作時,很多同學還嫌泥土臟不敢下手,甚至有的同學連菜和草都分不清。”許俏鳳說,一個月以來,她帶著學生們備耕、翻土、播種、澆水、施肥、除草……學生們從一開始的“不會理”到“主動管”,如今已經熟練地照料蔬菜成長。
勞動課已超越簡單的技能學習,成為育人的重要載體。紅豐鎮中心小學黨委書記茹文高表示,這不僅僅是在種菜,更是在孩子們的心田里播撒熱愛勞動、珍惜生活、懂得感恩的種子。老師們把教育融入到勞動實踐中,澆水施肥時,讓學生明白“愛與規矩要恰到好處”;拔草松土時,讓學生學會了耐心分辨、細心照料。經過除草后的青菜十天就長成片,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,老師們趁機提醒學生,心靈的園圃,也需時時“除草”,驅逐懶散的念頭,靜下心來勞作、學習。
“教育的模樣,或許就是這樣。”許俏鳳說,我們在童年的土壤上俯身耕耘,不是為了立刻的采擷,而是期盼他們的生命能自己抽穗,結出飽含未來的種子,勞動教育也不會隨著收獲結束。
茹文高介紹,學校將勞動教育作為實事來抓,主持開展市級課題《實踐基地下的鄉鎮小學高年級勞動教育課程設計與應用研究》,以“黨建+課題”模式,推動勞動教育與語文、數學、科學等多學科融合發展。除了校內勞動實踐基地,目前紅豐鎮的小學幼兒園還共享一個位于潮觀教學點,占地約5800平方米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。近3年來,潮觀教學點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已開展勞動教育活動30余次,接待超過1400人次。
關于我們
|
網站幫助
|
網站地圖
|
隱私申明
|
主辦單位:陽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管理維護:陽江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:4417000019 備案序號:粵ICP備16010311號-3 網站報障:0662-3367662
粵公網安備 44170202000121號